名家觀點》大陸市場有如布袋和尚 |
| ||
布袋和尚是宋朝的一位禪師,經常背著一個布袋,有人叫它乾坤袋。別人給他什麼他就收什麼,布袋裡什麼都裝;對他而言,沒有任何東西是不能接受。 我用布袋來形容中國市場,主要是形容中國市場,從平均數看來購買力很小,但從相對數比較消費力卻是很大。蓋大陸人口眾多,包容各種民族、宗教、信仰都有,而且貧富差距頗大,形成大陸市場對任何商品都能接受,相當多元,有如和尚的乾坤袋般,高深莫測,有如深淵。 有關台灣對農產品出口至大陸的議題向來有不同見解。有人認為,以現在大陸的人均所得看來,根本買不起台灣高品質,價錢又貴的產品。並認為將精緻農產品銷往大陸,可能會把技術與品種流入大陸,可能馬上量產而與台灣競爭,會得不償失。 根據經濟部提供數據顯示,中國在2004年至2006年間的經濟成長率,將近10%,高於鄰近南韓、香港、新加坡,為台灣的二倍、美國的三倍、英法等國的五倍。中國消費品市場每年平均以15%的比率成長,大陸約有2%的人民所得超過台灣,約等於2,600萬人,大於台灣總人口,且居住於都會地區,如上海、廣州、北京等都會區,高品質農產品消費力強。 根據農委會研究資料,北京市最高級的燕莎商城超市,販售荔枝1公斤200元人民幣,芒果1公斤140元人民幣,櫻桃1公斤360元人民幣。台灣於2002年加入WTO後,近三年來的進出口值均略呈增加,進口值的增加本為預期,而出口值的增加,意含台灣能妥為運用加入WTO的機會,積極拓展出口,大陸也是市場。 農業與其他產業相同。不論從技術、管理與財務觀點而言,農業生產可隨規模的擴張,產生生產專業化,提高勞動生產力,分攤在每單位產品的成本相對減少,對外信用的融通,在各項運輸成本,原料取得上能取得優待。在銷路穩定可靠,因而售價可以低廉,相對占有市場,減少存貨。大農國家的農業,就是靠規模之擴大而具競爭力。若台灣能開拓穩定的大陸市場,台灣的休耕土地必能有效利用。 近年來輿論擔心台灣的農作品種及技術外流,將削弱台灣農產品的競爭力。但事實上,用「無性」的方法,如嫁接,扦插來繁殖,下點功夫,即可以偷天換日方式,將好品種嫁接或移植在任何地方。或是像水稻等自交作物,待其遺傳性狀固定後,帶一粒種籽即可成畝的繁殖,若要以限定農產品進出口之方式來保護品種,根本防不勝防。大陸應透過投資保障協定及技術授權之法制化,保護智慧財產權與商標,降低台灣農企業投資風險,增加投資誘因。 至於具商品化價值之種籽或種源,早已企業化經營,如農友公司所銷售的種籽即為例子,有專利法或種苗法來保護台灣研發利益。因此,在全球布局之戰略思維下,兩岸應釐清互惠互利是指發揮「要素專業分工」的長期利益,絕非「產品競爭替代」的短視利益,否則有害未來兩岸農業的合作。 由於大陸國內市場逐漸擴大,為兩岸在面對自由化與全球運籌走向,大陸應強化及整合物流、金流與資訊流,以提升一般農田供應鏈、低溫供應鏈(漁產與蔬果)與價值鏈之競爭力。台灣應強化大陸城會地區的行銷通路,尤其最後一哩之零售階段,並善用「動態比較利益」,機動調整農產品、農產加工品、蔬果品、花卉及園藝產品及漁產品等農產品拓銷大陸之市場機會,讓台灣產品順利進入目標市場。 (作者是中州技術學院校長、前農委會主委) |
留言列表